大家有聽過棉花糖實驗嗎?這是一個測試小朋友自制力的實驗,而研究結果足以證明,原來兒時的自制力,可以對人生造成難以想像的影響!
棉花糖實驗介紹
在1966-1970年,心理學教授Dr. Walter Mischel在幼兒園進行了著名的「棉花糖實驗」。首先,實驗人員給小朋友1顆棉花糖,並告訴小朋友:「我會離開15分鐘,如果在這段期間你沒有把這顆棉花糖吃掉,我就再給你一顆棉花糖。」然後,實驗人員讓小朋友獨自留在房間內15分鐘,之後才回到房間兌現承諾。
實驗結果
實驗結果顯示,極少數的小朋友在實驗人員離開後直接吃掉棉花糖,放棄「第二顆棉花糖」。然而,只有三分之一的小朋友能成功撐過15分鐘,獲得獎賞。大多數的小朋友在房間裡經過痛苦的掙扎,最後都抵抗不了誘惑,吃掉了棉花糖。實驗過後,Dr. Walter Mischel繼續追蹤這些小朋友,發現原來當初能夠忍著不吃棉花糖的小朋友在長大後,不論在學業、健康、金錢、人際關係的成就都比別人高。
實驗得著(一):及早培養孩子的儲蓄觀念
棉花糖實驗教會各位家長:假如父母能夠及早培養孩子的儲蓄觀念,可能會對孩子的人生造成翻天覆地的影響。「棉花糖」在實驗中扮演著「金錢」的角色。在現實生活中儲蓄適量金錢,往往能帶給人更多的回報,例如:利息。當然,家長應該同時教導孩子取得「儲蓄」與「享樂」的平衡。只儲蓄而不享樂會令人喪失對享樂的興趣,以及對金錢的慾望。
實驗得著(二):重視承諾
同時,家長在訓練孩子時,應盡量兌現對孩子的承諾。在實驗中,孩子必須相信有「第二顆棉花糖」,才會耐心等待。研究顯示,大部分無法自控、只享受當下的成人通常生長於不穩定、不安全的家庭教育環境。假如家長經常「食言」,將會導致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,在情感上處於不安全的狀態。所以,各位父母必須兌現自己的承諾,讓孩子相信自己的環境下,才能教出成功的孩子。
實驗得著(三):切勿要求過高教導孩子延遲享受、儲蓄概念時,應避免以成人的標準要求小孩。實驗中的時限,「15分鐘」便是一個好例子。試想像,假如時限不是15分鐘,而是24小時,這個實驗便會失敗。相信應該沒有小朋友會願意在房間內獨自等待一整天吧!因此,家長應該盡量避免對孩子設立過高的要求,例如:要求小孩等待超過1年,以換取禮物。這樣會讓孩子覺得目標難以達到,容易放棄。家長應該因應進度,慢慢訓練孩子「儲蓄」的耐性。
總結
總而言之,及早培養儲蓄概念必定對孩子有所裨益,但能夠讓孩子真正願意等待、明白等待的意義,再將所學融入生活,儲蓄適量金錢,絕對不是容易的事。既然如此,我們將會在日後分享更多家長協助小孩培養儲蓄概念的技巧,讓大家參考。大家可以留意一下!
推薦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