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君子養成路】小朋友講不聽,說不動?好頭痕,怎辦好?!

2022年7月29日

子女的問題行為,往往是出於長期的疏忽及關懷。其實,家長只要透過及早對小朋友表達更多關懷與理解,就能預防孩子的問題行為。


1. 多與孩子分享

父母的經歷可以令孩子獲益良多之餘,更能令孩子們了解父母,培養更親密親子關係。即使父母以往曾經犯錯,也不要害怕而隱瞞孩子。你的經歷定必能令他們從中獲得體會、啟發。當孩子遇到相似經歷時,就能避免重蹈覆轍。同時,家長從交流中可以詢問孩子的看法,訓練他們解決問題的頭腦,讓他們在面對問題時積極面對,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放棄自己,從而預防問題行為。

2. 做個好榜樣

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第一個學習對象,必定是家長。如果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,經常發脾氣、情緒化、不承認問題。孩子自然有樣學樣。所以,家長必須緊記以身作則,時刻表現控制情緒、處理問題的能力。有時候家長未能留意到其實孩子時刻也注意著自己的行為,而且孩子大多數討厭家長要求自己做一些家長自己也做不到的事。所以家長必須先做好自己,才會令孩子更懂得怎樣做個更好的人。

3. 溝通時仔細聆聽

有時候家長在與孩子對話時,只專注在自己的話語,而忽略了小孩的看法與情緒。其實,父母可以把更多的關注放在孩子身上,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意見、看法、情緒是被重視的。多讓孩子說話,更能訓練他們的表達能力,提升他們思考的能力,讓他們更有自信,更感受到父母的關注。同時,當父母仔細聽孩子的分享,就能更了解兒女的性格,他們重視的事情,從而因才施教。父母對他們的了解絕對是避免問題行為的關鍵。

我們都相信所有父母都疼愛自己的孩子,但是有時候父母的表達方式未能被孩子接收。當他們不能感受到被關注,或者當他們感到自卑,就容易做出問題行為。因此,父母與孩子的溝通、理解尤其重要。